2013年5月13日凌晨4點,家住瀏陽市鎮(zhèn)頭鎮(zhèn)的72歲的退休老教師張治能因食道癌去世。
張治能生前是一名普通的老教師,去年11月份被檢查出患有食道癌,醫(yī)生告知:治愈的希望很小。輾轉(zhuǎn)大醫(yī)院治療之后,還是未見好轉(zhuǎn)。
女兒張文招看到病重的父親,非常痛心,同時也萌生了一個特別的想法,“讓父親的角膜給別人帶來光明,讓生命得到延續(xù)。”她告訴我們,父親平時是一個非常樂觀、堅強的人,作為一名教師一直在他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奉獻,何不在身后,讓他的名字在公益陵園的紀念墻上流芳千古呢?
父親的病情每況愈下,文招決定和父親溝通,不知道父親能否接受這樣一個想法。—— 文招有這樣強烈的想法,來自于2008年,當時她被檢查出患有重病,覺得自己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了,便有了捐獻眼角膜的決定,誰知后來通過治療、社會的幫助,她堅強地戰(zhàn)勝了病魔。張文招告訴我們,自己受到海倫·凱特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》這本書的啟發(fā)很大,能夠幫助在黑暗中掙扎的人去看見美好的世界,對他來說這也是一個善舉,“我們得到社會的幫助,也是希望能做一些善事來回饋他人。”
在和父親溝通后,張治能非常贊成女兒的建議,也提出了捐獻角膜的心愿。“我不知道哪天會到生命的盡頭,死后捐獻角膜的行為,現(xiàn)在社會的認可也很高。”老人說,“死后也是化為灰燼,能夠捐獻角膜給他人帶來光明,再一次創(chuàng)造價值,或許能改變別人的一輩子。”這個決定得到了老伴及一家人的同意。
(圖:張老生前留影)
作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很大勇氣的,女兒的支持或許給了他更多捐獻的動力。張文招告訴我們,父親生病的時候,一直很堅強,雖然每次化療后身體都非常虛弱,但從沒大聲呻呤過,為了減少兒女的擔(dān)心,一個人忍受著病痛,家人也只能給他一些安慰。“直至最后,父親感覺自己身體越發(fā)虛弱,他也不忘叮囑一定要替他完成這個心愿。”
5月13日凌晨,長沙愛爾眼庫的工作人員接到張老家屬的電話,趕往他的家中,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。
5月14日長沙愛爾眼科醫(yī)院的醫(yī)生甄選了2名合適的患者進行了角膜移植手術(shù),兩名受捐者一位是來自長沙縣的黃先生,今年63歲,因右眼角膜壞死性基質(zhì)炎,如果不及時進行角膜移植手術(shù),右眼將會失明。另外一位是來自吉首鳳凰還在上高二的17歲女孩,因患角膜白斑已經(jīng)是多年了,眼睛只有光感,這次移植手術(shù)非常的順利,她很激動的告訴我們“眼睛看不見,這給我學(xué)習(xí)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,非常感謝捐獻者,讓我這么幸運的接受了角膜移植手術(shù),我們?nèi)叶紝璜I者表示深切的感激。”
(圖:張老的女兒含淚為父親辦理角膜捐獻手續(xù))